欢迎光临——国际旅游产业项目交流平台。共同富裕产业项目交流平台。数字中国建设最新成果展示平台。![请登录],您是新用户?[免费注册]

收藏本站 新浪微博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ZENTV >> 亚洲国家 >> 中华第一城——良渚

中华第一城——良渚

2024-11-26 来源:环球云链网综合 有1198人参与



在距今约5300~4300年的华夏大地东部,一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——良渚古城(建造于新石器时代晚期,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)孕育了早期的中华文明。2019年,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从中国的“国宝”,变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,实证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史。


2023年末,国家文物局举行“考古中国”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,通报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的考古新进展,初步廓清了历经1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的3个营建阶段,反映了良渚古城聚落管理和城市营建理念、信仰体系不断成熟的演进过程。



良渚古城遗址


——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——


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于1936年,其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(今浙江省北部、江苏省南部和上海市西部的部分地区),曾经存在过一个以史前稻作农业文明为经济基础、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,展现了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,堪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,被考古学家誉为“中华第一城”。


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。但良渚古城遗址,不仅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,而且还将良渚文明所代表的五千年中华文明,与古埃及文明、苏美尔文明、哈拉帕文明等一道,共同构成人类早期的四大古文明中心。


在考古过程中,研究人员借助遥感技术、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,进一步复原了良渚古城的结构,全方位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,为其规划及保护提供了基础。



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现场


——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——


良渚古城城址近方形,由平均宽约50米的城墙围合而成,四面城墙各有两个水门,南墙还有一个陆门,共九门。古城的都城由宫殿区、内城和外城组成,呈现出由宫殿区、内城与外城构成的向心式三重城结构,是中国史前都城设计的典型代表。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,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,约有10个故宫那么大。


这种按照社会等级设计建设、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营城手法,对中国后来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,甚至一直延续传承到隋唐长安城、明清北京城。


先民的旷世巨作——


有专家曾做过粗略换算,建造如此巨大的都城,仅城墙土方与石方就需约120万立方米,莫角山王宫约需350万立方米,按3个人一天完成1立方米计算,约需1万人工作4年才能完成建造。可想而知,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和管理,单凭个体或原始村落,难以完成这等大型工程。显然,当时已经出现了从事体力劳动的“劳力者”阶层,从事脑力劳动的“劳心者”阶层,还有能起行政调动、组织、管理大型工程作用的良渚王国“国王”。


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王国的都城,只是良渚王国的核心区域。考古学家还在都城之外100平方千米区域内,发现了由300个遗址点构成的良渚遗址群的近郊及远郊地区,而在郊区之外的整个环太湖流域三四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区域,又发现了30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点。



良渚古城遗址和大型水利工程示意图


——城外水利系统:取水之利避水之害——


在良渚古城城外北部和西北部,还有一个极为复杂的大型水利系统。它由若干条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结合而成,分为高坝系统和低坝系统。


防洪、抗旱两手抓——


天目山脉地区降水呈季节性变化,古人有效利用高低水坝,在多雨季将雨水储存在山谷和低处,在枯水季放水,以有效解决季节降水不均问题。

天然运输设备——


在交通不便的5000年前,古人充分利用水这一介质,修建了水路运输网,既可把山中的木材和石材水运到山下建设都城和宫殿,又可以防涝、灌溉水稻农田。


这一水利系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水利系统,比大禹治水的水利工程还早一千多年,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和古人智慧。部分水利系统历经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,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
——迈入早期国家形态——


在良渚古城内外,不仅分布着贵族和国王的反山墓地,还有瑶山祭坛、汇观山观象台。随葬有数十件甚至上百件精美玉器的贵族墓地,与城外大部分随葬品稀少的平民墓地相比,反差极大,说明当时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已相当分明,这正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真实反映,意味着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已经走出了人人平等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,迈入了早期国家形态。


——形成了完整的礼仪制度体系——


在贵族墓地随葬品中,不乏象征着神权的玉琮(cóng)、玉璧以及象征着军权和王权的玉钺(yuè)等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“玉琮王”,它高约8.9厘米、直径约17厘米,重约6.5千克。显然,这种玉器已经不是简单佩戴的饰品,而是象征拥有者的社会身份和阶级地位的礼仪之器,彰显良渚古城已构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体系。


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上常刻画出一种神人兽面纹,也被称为“神徽”,其主体由飞翔的神兽、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。这也反映出良渚古国很可能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崇拜对象和文化信仰。



神人兽面纹



良渚王陵出土的“玉琮王”


时至今日,当我们站在良渚古城遗址之上,依然能够感受到那股来自遥远时代的震撼力量,仿佛能听见5000年前的钟声,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之中,诉说着那段不朽的传奇。



网友评论
您还未登录!    注册  登录

共有0人评论
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

评论0